欢迎访问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医心向党践初心,乡村振兴担使命——中西医结合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
来源:中西医结合学院 作者:中西医临床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8-30 10:50:03
A A A

2025年7月-8月,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精心组织“医心向党”“玉泉杏林”两支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蓝田县九间房镇、乾县、永寿县等地,开展为期四天的基层义诊、乡村振兴调研及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此次实践以“服务基层医疗、助力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由学院党委书记董芳、党委副书记刘海燕带队,思政指导教师张玉亮、辅导员王洁、姜小涵、马聪敏全程参与,通过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中医药力量,为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

一、仁心仁术送健康,基层义诊暖民心

(一)田间地头送服务,中医特色显担当

7月15日,实践团在蓝田县峪口村搭建临时医疗点,为村民提供针灸、推拿、耳穴贴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针对慢性腰腿痛患者,团队创新“针刺+艾灸+推拿”联合疗法,日均服务80岁以上高龄老人35人次,村民满意度达98%。活动现场同步开展健康科普宣讲,发放中药茶饮100包、绿豆糕300份及健康手册400余份,用方言解读慢性病防治知识,村民王大爷感慨:“针灸后腰杆子舒服多了,娃娃们比我儿女还贴心!”

(二)协同诊疗惠民生,科技赋能中医药

8月27日至28日,实践团队赴乾县、永寿县开展大型义诊,协同陕西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西医影像检查”模式,为500余名群众提供针对性健康评估。针对地域高发疾病,创新“双语讲解”模式,以方言辅助医学术语解读,发放中药香囊、穴位贴敷包等实用礼品。实践团成员们开展“三分钟微课”,以“低头族颈椎养护六步法”等案例普及健康知识,实现“知识传递+行为干预”双效合一。永寿县村民张奶奶点赞:“这服务比儿女还贴心!”

二、深耕产业助振兴,秦岭本草绽新颜

(一)峪口荞浪涌云海,金岭织就振兴图

7月15日下午,实践队赴峪口村荞麦岭。村支书吝鹏涛介绍,当地荞麦产业从150亩试验田起步,如今拓展为1000余亩花海,延伸出荞麦面、荞麦茶、荞麦冰淇淋等创意商品,成为农旅融合新IP。田野美景带动美丽经济,既充实市场供给,更助村民通过民宿经营、就近务工增收。随后,思政教师张玉亮在荞麦梯田开展沉浸式教学,以“荞麦扎根”喻中医药守正创新,引导实践队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与“治未病”理念普及。

(二)九间药径缀金蕊,十里香风引富途

7月16日上午,实践队探访西安城投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西安城投集团工作队队长易继冲讲述基地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诠释国企助推乡村的责任担当。队员深入金银花加工车间,全程观摩原料筛选、烘干到包装的生产链路;采访务工村民后,切身感知特色产业如何激发增收动力与内生发展活力。

从荞麦花海到金银花田,两条产业链以政策引领、市场驱动、文化传承形成合力,将“天然药库”熬成造福乡土的“幸福良方”,见证三秦大地中医药事业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三、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精神血脉

(一)革命遗址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赴汪锋故居、蓝田特别支部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汪锋故居,泛黄的照片与简朴生活用品再现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的峥嵘岁月,其手写的工作笔记记载着“坚定信念、依靠群众”的斗争智慧。在中共蓝田特别支部纪念馆,师生党员重温1927年陕西首个农村党支部的奋斗历程,1927年白鹿原农民运动的展陈实物——锈迹斑斑的农具、泛黄的传单,无声诉说着先辈反抗压迫的英勇事迹。

(二)沉浸式党课:筑牢信仰之基

在纪念馆内,党委书记董芳带领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誓言声回荡在展厅内。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党员马盼鑫表示:“站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宣誓,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指导教师姜小涵总结道:“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要让历史照进现实。看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就,更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海燕强调:“希望同学们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实践成果与展望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历时四天,累计开展健康服务800余人次,调研产业基地2处,覆盖群众超千人次,形成调研报告3篇、实践心得50余篇。实践成果也得到咸阳市侨联高度评价。

中西医结合学院党委书记董芳在总结中强调,未来将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校地联动”的社会实践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经历为动力,把所见所闻转化为学习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

从田间义诊到产业调研,从红色教育到责任担当,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圆满落下帷幕。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既彰显了中医药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以银针济世,用岐黄护民,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ICP备05001612号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